先说说这“湿热猪苓汤”,出自《伤寒论》:“若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”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你喝了一整天水还是口干舌燥、尿又少又黄、还伴有下肢浮肿?
恭喜你,可能中了湿热的招。这个方子主打清热利湿,里面有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阿胶,归肾与膀胱经,特别适合湿热夹阴虚的人群。现代研究发现它对急性膀胱炎、慢性肾炎蛋白尿等也有辅助疗效。
再说“痰湿五苓散”,同样是《伤寒论》里的明星方:“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,名曰水逆。”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:明明口渴却不想喝水,或者一喝就胀、一喝就想吐?
这时候五苓散就该登场了。它的配伍讲究“温阳化气、利湿行水”,主要成分是茯苓、猪苓、白术、泽泻、桂枝,低剂量常用于日常调养,高剂量则用于急性水肿或胃肠型感冒。现代医学也证实它有利尿、抗炎、调节免疫的作用。
最后压轴的是“寒湿真武汤”,一听名字就知道它是对付寒湿的猛将。“太阳病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”简单来说就是:你怕冷、手脚冰凉、尿少便溏、头晕眼花、甚至心慌腿软,这就是寒湿侵袭肾阳的信号。
真武汤由茯苓、芍药、生姜、白术、附子组成,温肾助阳、利水渗湿,特别适合阳虚体质的人。现代临床多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、心衰、高血压合并水肿等病症。
所以你看,这三大治水方可不是随便开的,辨证才是关键。湿热、痰湿、寒湿,一字之差,用药天差地别。
你以为自己是湿气重,其实可能是阴阳两虚;你以为是在排毒祛湿,结果越排越虚。
记住几个关键词来辨别体质:湿热型常见舌苔黄腻、口苦尿赤;痰湿型多见舌苔白厚腻、体型偏胖、容易困倦;寒湿型则是舌淡苔白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长。选对方子比乱吃更靠谱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免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